查看原文
其他

观察一棵樟:变量

小樟 小樟的成长日记
2024-09-04
“思考比了解更有趣,但都比不上观察。”——歌德
从树到史(特殊到一般)

何帆教授2019年起,决定在30年中一年出一本《变量》。此书以“怎样观察一棵树”切入,以大树视角观察中国现在到未来30年间的变化。这确实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想法。因为树木的生长是缓慢的,但微小的变化是必然的,如同一个婴儿的成长、一对夫妻的磨合、一个国家的发展等。观察除了节气四季的变化,还有年际世纪的变迁。年际交替如节气,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、十二生肖六十甲子轮回。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三个甲子,3000年中国历史不过50个甲子,一棵古老银杏树足以见证。

不足三个甲子前(1843.1.3),魏源《海国图志》的出版,并没有唤醒国人。鸦片战争才过去三年,割了一块弹丸之地香港,别说清政府了,当时可能大多数人还不知道,就算知道了也不以为然,又如何能预见未来的世界走向。时人看未来是模糊的,回头看是有迹可循的。等走完历史进程,梳理其前后脉络,当代的我们才知:工业革命海国崛起、闭关锁国中国落后-中英贸易战-英帝国倾销鸦片-林则徐虎门销烟-鸦片战争打响-虎门炮击英舰、英舰北上塘沽靠岸、清政府投降-南京条约、割地赔款-林则徐革职查办、嘱咐好友魏源出书-清政府禁读《海国图治》、日本明治维新重视并崛起-第二次鸦片战争/甲午中日战争/八国联军侵华战争、塘沽失守/北京沦陷-师夷长技、变法革命等等。让人不禁落泪,如何不能早点觉醒。同样,身处1929年金融危机的西方人们,如何看得到十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;经济萧条的2008年,国人也难以预见全球化开始逐步受到民粹主义的冲击。自然也想到当下:改革开放中国崛起、美国霸权衰弱-中美贸易战-美对华封锁制裁、挑起南海台海事端,中国加强科技创新、海洋强国等等

从史到树(一般到特殊)

历史感是对历史大量实践后形成的直觉。作者说自己在书中不谈历史,只谈历史感。还介绍了两种历史叙述模式:长河模式和大树模式,并认为长河模式适合较长尺度叙述历史的进程(如3000年),大树模式适合多维度展开并时刻拉回母体地叙述较短的历史阶段(如30年),也更能唤醒我们的历史感。作者把中国当作一棵大树,准备从2019年写到2049年,他坦言这种陪伴式观察和思考的方式就是从《怎样观察一棵树》来的。我打算翻转过来,记录我和樟树成长的历史:我从2019年开始观察一棵樟,刚好五年了,也不再是单纯的观察树,一边观察一边思考,寻找一些细微的潜在的趋势。观察一棵树有很多视角和维度,拉长时间更能观察到潜移默化的变化。比如时间长期主义的思维,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。

从树到数(实践到认识)

再从数学函数的思维看,何为变量?即变化之量,包括快变量和慢变量,数学本质是该变量对时间的导数差异,如相对论中运动快时间减缓,历史进程对时间的导数减小,速率减缓。快变量指容易发现且随时面临的变化和挑战,比如每天的天气、紧急不重要的事情。慢变量指不易察觉但起着决定性的变化,比如全球变暖、搬迁各项目变量小趋势指一种潜在的趋势,影响逐步放大,比如全球化趋势减弱、中国碳排放量趋势减缓等。

何为树的变量?即量化树的变化。自变量包括时间,比如四季轮回、百年变迁;包括基因,比如纯种、杂交、突变等;也包括温度、湿度、海拔、纬度等气候因素及生长环境、种群内外的因素;还包括人的迁徙的影响。因变量是树龄、树高、胸径、树冠面积、健康程度、与其他树的亲缘程度、与人的关系、与环境的关系等等。当我们找准变量,建立起树的数据库的基本框架。数据库建立和使用是持久反复积淀的过程——观察、调研、记录、阅读、思考、写作、分享。

从数到树(认识到实践)

树的数据库包含丰富的信息和数据,我们从中获得关于树不同维度的认知。这些认知有什么用?首先,为我们勾勒出树的轮廓和历史;其次,也帮我们讲好树未来的故事。未来是数的世界,也是树的世界。再从未来角度看“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”:现在没用,未来可能有用、甚至大用!

“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”,我的小樟树种子已经种下了,等待它破土而出!最后提两个问题,留待观察和思考:二十年前、十年前、去年、今天、明年、十年后、二十年后我在哪、在做啥?樟有哪些量变化,又有哪些没变?

图:鄱阳湖两只鸟——广阔天地、大有所为。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小樟的成长日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